■ 现状 创业培训班多了高学历者
长安区就业局最近刚刚结课了一期SYB(“创办你的企业”的简称)创业培训班。在这期培训的人员中,8人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当期培训总数的27%。“培训班学员的面孔越来越年轻,大学生也越来越多。”长安区就业局局长王大鸣说道。
来自石市赞皇县的包先生刚刚在长安区就业局报名参加下一期创业培训班。这个两年前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小伙子,创业意愿异常迫切。他说,自己毕业以来一直在广告公司工作,月工资从没超过2000元。之所以想自己创办广告公司,是因为“工资太低了。我觉得,只有自己当老板,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毕业后两年的工作经验,也让包先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脉资源,为自己当老板奠定了基础。
■ 变化 大学生创业意愿逐年增强
而在许多大学生创业者中,有与包先生类似想法者并不在少数。对此王大鸣局长也表示,现在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较前几年强烈了许多。
据王大鸣介绍说,长安区就业局自2004年起就开设了SYB创业培训班,是石市最早开展创业培训的单位。至今已开班175期,为4885人提供免费创业培训。
在培训人员构成方面,创业培训班开办之初,学员中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第一期培训班学员中,25名学员中一半儿是高中或中专、中技学历的学生,大专生2名,本科生仅1名。而现在,高学历学员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
■ 建议 创业前应先就业积累经验
尽管对于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持肯定态度,但王大鸣局长还是对走进商海的大学生们提了两点建议:
其一,与校园相比,社会是很残酷的,想创业的大学生必须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二,创业不是避风港,大学生不宜一出校门就创业,而是应该先就业,积累创业资本和社会经验。
另外他还表示,大学生确定要创业后,可就近选择参加创业培训班,各县(市、区)就业局的都可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并提供政策咨询服务。(通讯员刘满 河北青年报记者李国静)
张士华:校园内创业 校园外成才
张士华出生在河北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98年考入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为了供他上学,他的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到河堤边上的树林里捉知了猴(知了的幼虫),赶到集市上一只能卖五分钱。母亲就这样5分钱5分钱积攒着张士华的生活费。每次,张士华从邮局取出母亲寄来的钱时,都要掉一次泪。
■ 校园创业 屡战屡败
为减轻家庭负担,张士华便挂个牌子站在马路边等着给人做家教,却因不是师范生受到冷落;跟着同学一起发传单,却由于学校距市区较远,时间耗在路途上,挣不了多少钱。
看来,在校园创业也不能追风,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创业项目。于是,张士华选择了集中时间兼职打工的方式外出闯荡。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天,他按照报纸上刊登的信息一家一家敲门应聘。终于,一家广告公司同意招聘他做兼职职员,工资每月300元。那个时候,300元虽然数目不是很大,但却基本可以解决他自己的吃饭问题。
毕业后,张士华进入威县某单位,但每月500元的薪水让他最终放弃了这份悠闲的工作,仍将自己的人生目标锁定在自主创业上。
■ 社会打拼 蚂蚁搬家
张士华辞职后,毫不犹豫地来到省会石家庄,独自打拼。他开了一家经营电器的小店。
刚开始营业时,知名度一点没有。张士华只能采取“蚂蚁搬家”的办法,卖出一台骑自行车到太和进一台,攒足钱后再往柜台摆一台。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张士华坚持“三包”(包送、包修、包换),逐渐得到客户的认可。由于张士华诚信经商,小店有了很大的起色。
2001年,张士华重新租了两个摊位,办起了“鸿祥电器商行”,之后,他又将业务从零售扩展到批发,直接到广州的厂家进货,2003年在北京开设了分店,2004年成为某知名电器在华北地区的总代理商。随后,他又成立了石家庄键宇商贸有限公司,专心做起了音响工程生意。
如今,张士华当然不再为“吃饭”问题发愁,他的两个电器商行还安置了6名劳动者就业,其中两名也是刚从校园出来的大学生。
石市就业局刘满点评
张士华在校园外创业成功,完全是其在校园内创业实践的结果。
由于贫穷,个人拿不出更多的经营投资,只能从“小”做起。这种“小”而全是适合小本创业和中小投资的一种变化,投资者要善于掌握,对此机会善加利用。
而从目前市场来看,可供“切割”的商业形态很多。但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经“切割”后的商品会变得比较“小”,比较“单薄”,单个商品的附加值都不高,所以,第一品种要全;第二需要重视宣传;第三,进货时要注意小批量,以免造成积压;第四,如果是“技术性”的切割,要体现技术的“含金量”。如张士华在经销音响的同时,还专门安装程式音响,因为技术过硬,生意十分红火。
赵小红:从乡村女娃到知名律师
来自塞外高原的赵小红,在她的家乡――河北省康保县杨伙房的小山村里,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个考上本科大学,第一个成为硕士研究生,第一个到深圳打拼的女孩子,第一个落户、安家深圳的农家女,第一个成为大都市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谁能知道,这个仅有33岁的女子,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在就业的岁月里,走过的是一条怎样曲折道路。
■ 靠爷爷退休金上完大学
在小红的记忆里,她是与贫穷结伴长大的。只有8岁的她,放了学做完作业就要背起箩筐,到自家的责任田里帮爹娘干活。她高中、大学期间的大部分费用,都是靠爷爷的工资及之后的退休金来负担。
贫困的家境,让小红也非常懂事。大学期间,她在抓好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寻找各种机会勤工俭学。2001年小红在顺利取得法学学位的同时,还考上大连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与此同时,她的弟弟赵小兵考上了河北工业大学。但两个大学生,却也让他们的父亲犯了难。后来在一个好心人的资助下,小红获得了2万元借款。她将2万元给弟弟用作学费,自己申请了助学金贷款,姐弟俩终于一起入了学。
■ 为实现愿望赴深圳打拼
2004年,小红取得硕士学位毕业时,姐弟俩已经欠下了6万多元,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无异于一笔巨款。尽快还清欠款,成了小红最大的愿望。为此,她远赴深圳求职。
由于大学成绩优异,并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小红在深圳很快便到了一家上海专门做房地产、建设工程的专业律师事务所在深圳的分所工作,不久一家工程集团公司又主动找她去做法律顾问。
因小红一直以来文科功底深厚,工作的三年间她还兼任董事长秘书,负责公司文字写作工作。短短一年半时间,她就将姐弟俩上学期间的借款全部还清,并成了一家外企上市公司的法务经理,演绎了一部现实版的“杜拉拉升职记”。
随着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的积累,后来小红又选择做专职律师。在随后的律师生涯中,赵小红已经为十几家公司提供法律服务并承办了三百余件诉讼和仲裁案件。目前,她正准备在石家庄成立一家法律服务中心,希望在自己的家乡生根发芽。
石市就业局刘满点评
赵小红的就业经历,至少说明了两个道理。
一是“先进‘加油站’,再上‘高速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年轻的大学生把继续升造、找工作当做“加油站”,或积累工作经验,或学习业务技能,直到有一天把自己锻炼成“复合型人才”,便直驶“高速路”,跳槽谋取更理想的职业。小红大学毕业后,虽然家庭条件不允许她继续深造,但她还是从做家教开始,积攒学费考研。
二是“先端‘泥瓦盆’,再捧‘金饭碗’”。大学生有一定文化理论基础,但缺乏工作经验,因而就业时要理智地降低择业标准,先端“泥瓦盆”,首先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等积累了一定的就业资本后,再捧“金饭碗”。小红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后,没有直接开律师事务所,而是先从做文员开始,一步步升迁到办公室副主任、法律顾问直到专业律师,实现了最初的职业理想。
学校地址:邯郸市冀南新区职教城
乘车路线:邯郸汽车西站(火车站)乘802路公交至职教城南门直达我校
汽车东站(高铁站)乘5路、K5路、65路至美的城公交站,转乘802路至职教城南门下车即到